葛明華教授(中間者)等在手術中。浙江省人民醫院供圖
記者從浙江省人民醫院獲悉,近日該院采用3D打印“人工下頜骨”植入新技術,令一位牙齦癌患者重獲新生,患者已于今日恢復出院。據悉,該技術在省內尚屬首次開展。
“患者的訴求是我們創新動力!”浙江省人民醫院院長、頭頸甲狀腺外科教授葛明華告訴記者。
傳統術后或影響面部美觀、進食和咬合
“葛院長啊,切除腫瘤的情況下,能不能盡可能別太大影響容貌及其他功能!”薛女士(化名)今年50歲,浙江金華人,說起這么多年的苦難,她不禁眼睛泛紅。
很多年前,母親就死于鼻咽癌。擦干眼淚,來不及喘口氣,病魔卻毒蛇般死死纏住不放,瘋狂攻擊,她10多年來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起初,薛女士所患像母親一樣的鼻咽癌 。在當地醫院綜合治療后病情穩定,但她還是提心吊膽,有時夜里睡覺都做惡夢,只怕那“惡魔”又出幺蛾子。
怕啥來啥。6年前,薛女士覺得有點不適,驚弓之鳥的她忙到醫院檢查,卻發現肺有問題,進一步檢查為左肺惡性腫瘤,手術順利,她又逃過一劫。
今年上半年,“惡魔”卷土重來。薛女士因“口腔腫物”被確診為左下牙齦癌,進行了根治術,建議定期復查。不久前,她總覺得手術過的部位異物感,越來越明顯,一絲不祥之兆涌上心頭,遂前往當地醫院就診。果不其然,當地醫生考慮為術后復發,建議去上級醫院進一步診治。
轉至省人民醫院頭頸甲狀腺外科,經過CT、磁共振等檢查確診為牙齦癌復發,腫瘤侵犯下頜骨并伴有軟組織的缺損。這意味著,手術時將截去一大段下頜骨等,術后會影響面部美觀,甚至影響進食和咬合。
“我才50歲,要是術后成了這個樣子,生理心理都會受到很大創傷。你們一定要為我想想辦法??!”薛女士一再懇求醫生。
3D打印植入技術在下頜骨修復首次應用
“對于一般病人我們會采用游離腓骨瓣精確重建的方式進行修復,這個技術需要進行微血管吻合,但是這個病人之前因鼻咽癌進行過放療,頸部的血管及組織遭受放射性損傷,頸部軟組織質地堅硬,再加上患者半年前接受過頸部外科手術,局部血管進一步遭受物理創傷,預期無良好的吻合血管條件,所以初步評估行游離腓骨瓣修復有較大的血管危象可能,導致移植骨組織壞死。”該院頭頸甲狀腺外科主任助理徐加杰醫師解釋了薛女士為何常用下頜骨修復方法難以奏效,可能面臨面部“畸形”的原因。
徐加杰醫生介紹:“對于這樣的病人以前的做法是僅作鈦板的橋式鏈接修復或不再行下頜骨重建。鈦板直接修復的問題是沒有良好的支撐,時間長了鈦板會松動,容易造成脫落和鈦板外露,嚴重者需要再次手術拆除鈦板。”
“患者還比較年輕,將來需要良好的生活質量,無論是鈦板直接修復還是下頜骨切除后不做處理都將嚴重影響到患者的進食、語言及外貌,而且接下來還需要繼續進行局部組織的第二次放療……”葛明華教授、鄭傳銘教授等專家團隊經過反復認證,最后決定運用計算機虛擬手術來精確評估術后組織缺損,然后采用目前最具應用前景的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PEEK材料通過3D打印的方式精準打印因手術造成的缺損下頜骨,同時用遠位帶蒂軟組織皮瓣修復頜面部軟組織缺損……手術方案。
手術中,葛明華教授及鄭傳銘教授、徐加杰醫生等,為患者左下牙齦惡性腫瘤擴大切除,包括左側頰部、口底、口咽、舌擴大切除,然后將左下頜骨部分切除,接著進行腮腺部分切除、頸淋巴結清掃等一系列既定手術程序后,將術前量身定制的PEEK 3D打印的下頜骨即刻植入行下頜骨重建……手術過程順利。
術后患者恢復良好,面容及語言、進食功能等獲得了最大程度的保存和修復。目前局部放療等綜合治療也已完成,薛女士對葛明華教授團隊深表感謝。
精準外科讓患者活得更有尊嚴
葛明華教授介紹,口腔頜面部腫瘤為臨床常見的頭頸部腫瘤,主要包括舌癌、口底癌、頰癌、上下頜骨腫瘤等。雖然口腔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癌癥類型中未占據前列,但是口腔腫瘤對患者的顏面部外觀、功能、生活質量等的影響非常顯著??谇活M面部腫瘤手術治療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手術切除腫瘤后常常導致不同程度的骨組織和/或軟組織缺損,不僅嚴重影響顏面部外觀(上下頜骨缺損),更會導致張口、伸舌、咀嚼、吞咽、發音等功能的缺失(舌缺損)。
對于切除腫瘤后頜骨缺損的修復,常用血管化的自體骨移植(髂骨、腓骨等),但像以上患者血管及組織遭受放射性損傷等復雜情況,傳統方法就很難滿足患者的要求
“我們將基于數字化的組織精確修復技術選擇性應用于口腔頜面腫瘤切除術后復雜性的組織缺損。通過導入高質量的醫學影像數據及精確的測量,最大程度保留周邊正常組織;通過虛擬手術計劃,模擬腫瘤切除及皮瓣修復過程,規劃最優手術路徑;通過計算機模擬、3D打印技術,最終實現缺損部位的精確修復,同時減少皮瓣供區的損傷,最大程度保護供區的外觀及生理功能。”負責該項數字化技術的徐加杰醫生解釋了在省內首次采用3D打印 植入技術,在口腔頜面部腫瘤切除及修復重建中應用的實際意義。
葛明華教授說,腫瘤切除后缺損區域的修復重建是腫瘤診治過程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對于這類頸部血管情況無法滿足傳統整形外科修復條件的患者,通過3D打印植入技術的應用不失為一種術后精確修復的新思路、新方法。下一步團隊將重點研究頭頸部組織修復后功能的恢復重建,包括發音、咀嚼、吞咽等重要的生理功能。此外,團隊還將對患者進行長期隨訪,觀察皮瓣攣縮情況、供區恢復情況等,更全面地評價此項技術,進一步優化軟件設計。
來源:今日頭條